【蔚园学人】张文杰:志不强者智不达

文章作者:学通社记者/张宁时间:2014-06-17浏览:1501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有诗曰:“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也许每个人坎坷的成功路本身就是一首辉煌的诗,一曲美妙的歌,因为它交织着心血和汗水,日夜拼搏,苦心经营,最终才能铸就自己的未来梦想。沙巴体育: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博士、张文杰副教授的求学与治学道路就是如此。

从黄土高原,走到西南、华东地区求学深造,锲而不舍,从中学教师到大学教师,从师范生到文学博士,到院系科研教学的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他反复沉思,历经磨难,从不满足,不断地铸就自己的学术灵魂和智慧翅膀,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空间,现在为沙巴体育文学院新闻专业的教研室主任。在他历经的人生中,他一直信奉者威廉·布莱克说过的一句话:“辛勤的蜜蜂从来没有时间悲哀”。

陶醉文学,听故事与看画本培养起来的文学兴趣

张文杰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那时的城乡中小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功课压力,精神生活单调苍白,政治形势压倒一切,那时小孩子一放学就知道拼命玩。生长在西部黄土高原那块贫瘠土地上,人们自然就养成了艰苦质朴的生活习惯,也同时培育了那一代人热爱自由和耽于幻想的天性。

张文杰说,小时候读书放学回来,除了抓蚂蚱、逮泥鳅、摘野果,和小伙伴疯跑疯玩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认真静心聆听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小喇叭》,或儿童小说连播节目,听得十分专注,经常忘了吃饭,培养了自己的文学兴趣。后来喜欢看连环画册如《智取威虎山》、《半夜鸡叫》、《小英雄雨来》、《蛇岛的秘密》等,也就成了最初的文学启蒙读物。他说自己常常为了跟另外一个小朋友交换连环画本看,有时要帮人家干家务活才能实现,否则得不到那本画本的滋味是很痛苦、很折磨的,求知的欲望就是那样培养起来的。

“兴趣常常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毕业时,偶尔一次听完中央少年广播节目后,张文杰把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写信件投给了中央广播电台儿童节目组,因此获得央视节目组寄来的鼓励信和纪念品,那时的自己欢呼雀跃,十分自豪,因为自己觉得成为小伙伴中的“名人”,从此也喜欢在阅读文学故事和课外书中寻找人生的乐趣与意义。

读中学时,因60-70年代的学校里劳动实践活动特别多,功课耽误的不少。加上自己偏科很厉害,除了文科阅读之外,理科功课比较差,考大学之前夜以继日,还在恶补初中的数学。偏科导致自己的数学很差,而文科中的语文、历史、英语比较强。在课堂上老师有时讲读文言文被困住了,他就站起来说出那个“字”在上下文中意思和自己的理解,果然翻译起来比较顺畅。当时高三的特级语文教师是个四川人,姓陈,他个儿不高,但学问渊博,喜欢写作,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把他写的作文作为典范拿到各个班级去读。作文在高中竞赛中曾获得过二等奖,这些都让文学的根从此在心中扎得很深。

厚积薄发,不断砥砺学者的目光和思想的锋芒

高考最终因偏科失分而去读了师范英语专业。毕业后,张文杰一直在中学从事英语教学工作。那时中学英语老师很缺,也很吃香,因全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工作才刚刚恢复和起步,张文杰对英美文学开始感兴趣,他充分利用空余时间,认真阅览了许多英文版的故事,如希腊罗马神话故事、莎士比亚的剧本、狄更斯、马克·吐温等人的小说,外国文学与西方文化令他十分迷恋,课后经常查找资料去研究。除了上课分析课文和学生用英文讲解外,再就是有空就看英文课外读物,因为学识渊博和语言风格别致,讲课深受当时学生的欢迎。

“有真切的见解,才有精明的行为”。求知的欲望和野心会使一个人不断挖掘出自己的潜力。为了进一步拓展自己学识,张文杰在取得西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的自考文凭后,仍不满足,他接着报考了英语本科,都已通过了四门考试。这时他发现一个更大更重要的目标吸引着他——那就是“考研”,考研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研究领域。90年代考研的人不多,尤其是文科并不景气,但当时经济改革的大潮与知识启蒙的风暴时时席卷着中国青年,似乎80年代接受过红色经典熏陶的人都很能吃苦,很有抱负和理想,都想通过知识改变自己思想和命运,想将来为国家为民族做点什么,所以他们都喜欢不断地把知识精英作为崇拜的对象,尽管这种想法有点空幻而不切实际,但却使得他们常常为了某个理想追求或兴趣爱好变得十分单纯和执着。

90年代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们下海经商的致富欲望开始冲击一切,经济实惠使得知识分子“耻于谈钱”的儒家风范越来越受到挑战,到处在搞改革转型时,西部一些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也出现困境,这也让他感觉到环境的闭塞和生存的压力。“爱拼才会赢”,“考研”只能是唯一的出路了。

张文杰开始了解考研前景,准备资料和投入复习,想通过“考研”来改变生存环境,拓展知识视野。1999年12月,张文杰报考了浙江大学中文系的“文艺学”硕士,成绩上线过线但却终因竞争激烈而被调剂到了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美丽的桂林山水伴随他度过了三年的攻读硕士岁月。

2003年7月硕士毕业后,他去了江西上饶师范学院,那里有江南的山清水秀和宋明文化的底蕴,亚热带风光让人陶醉,江南的人杰地灵让他从周围学到了不少东西。古人云:“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教学工作之余,张文杰常一泡在图书馆就是2-3个小时,达到了陶醉和忘我的地步。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2006年他又如愿以偿考入了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公费名额,去攻读“文艺学”西方美学与文学理论方向博士。

启迪学生,做传播思想和洗涤灵魂的布道者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日月光华同灿烂”。复旦三年深造读博的时光,张文杰领略了许多学术知识领域中的一道道迷人风景,在国内外人文学科大师、学者的熏陶下,他开始对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日益变得更为深刻。复旦真可谓学术星空,耀眼璀璨,名家云集。当代文学界的名家如王蒙、余光中、王安忆、余华、苏童、贾平凹、张炜等来复旦登台演讲,让他对文学与创造、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人生有了更为透彻的领悟。复旦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的学者、教授们更是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光芒,俞吾金、张汝伦、吴晓明、王德峰、朱立元、陈思和、汪涌豪、葛兆光、葛剑雄、朱维铮等人的讲座,每次听一场都会让人思考良久,灵魂深处上受到许多启迪。观看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杂技团、澳大利亚歌舞团、日本仙台话剧团等高雅艺术进校园,这些文艺演出使他对自己所学的“文艺美学”专业更有了更为坚定的研究兴趣。文艺界的名人易中天、纪连海、蒋雯丽、王宝强等人来复旦演讲或录制节目,这些名家对历史人生和艺术创造的深刻理解与职业精神的解读,都成为他启迪自己的智慧人生的珍贵财富。

西汉学者戴圣说过:“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如今,张文杰在沙巴体育:文学与传媒学院辛勤耕耘。他治学态度严谨,教学一丝不苟,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成为学院的骨干力量。无论是指导学生学位论文设计,还是面对全校学生做人文学科领域的学术讲座,总是认真扎实,把博学审问和奋发进取当做复旦学人必备的精神,把自己的职业角色看作是传播思想的启蒙者和洗涤灵魂的布道者,因为他一直认为:教书育人本来就是大学教师的天职和神圣使命。

终审人:郑晓华

返回原图
/